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喜悦,“2025法国百名华裔中国行”夏令营的青少年们本周日结束了上海站旅程,启程前往下一站。在这几天行程里,他们走进机械艺术博物馆、深入生物实验室的微观世界、操控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台云端,感受科技创新的脉动。一场场科技与文化的沉浸式对话,让“上海”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触的鲜活存在。
营员们在金茂大厦内排队搭乘高速电梯。陆忆凡 摄
邓梓琪(左)。许淑妍 摄
“想象与现实的距离可以如此之近”
7月17日上午10点,营员们乘坐每秒9米的高速电梯登顶金茂大厦,将浦江两岸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窗外,东方明珠在太阳照射下反射出紫色的光芒,脚下,是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车流似细流般穿梭,营员们纷纷掏出手机,定格下这壮丽的城市画卷。
展开剩余72%“这儿比埃菲尔铁塔还要高!”18岁的胡锌迪站在88层观光厅,手机镜头在不同角度间切换。“高大上”是邓梓琪出发前对上海的想象,也是她一周来的真切感受。之前在学校课堂上,老师曾描绘过上海是座规模宏大、科技领先的城市。当她亲眼目睹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街道上穿梭不息的电动汽车时,不由惊叹——原来想象与现实间的距离可以如此之近。
巴黎和上海,两座同样拥有梧桐掩映街道的城市,都留存着法式风情老建筑的印记。9000多公里的距离,13个小时的飞行,对华裔青少年们而言,既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归来”,亦是一次朝向未来的“启航”。
街头穿梭的电动车成为邓梓琪观察城市的窗口。“科技感、未来感、现代感”,是她对上海最鲜明的印象。“上海的电动汽车数量远超过巴黎,外观设计也更时尚灵动。”她由衷感慨,巴黎虽也有电动汽车的身影,普及程度却远不及上海,而这份科技照进生活的图景,正是上海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营员们在交大自动驾驶实验室讨论小车运行情况。许淑妍 摄
营员们在机械艺术博物馆。上海理工大学供图
上海的现代化中藏着温度和精度
上海的发展速度与现代化程度,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和先进的交通工具上,更蕴含在城市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当结束了一周体验,被问及对上海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营员们总绕不开“先进”“发达”“方便”这几个词。走在上海理工大学里,曾顺亮提到,不论是在“铋”科学中心动手制作晶体书签,还是在机械艺术博物馆感受齿轮与艺术交织的美妙,或是前往交通大学体验为小车自动驾驶编码的乐趣,都让他感受到上海科创的魅力,眼界大开,“学到了许多在法国学不到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知一个更为全面、真实和立体的上海,是营员们此次行程的最大收获。曹铭南觉得生活在上海的人们非常幸福:城市很大,生活却相当便利。随时可达的外卖、干净准点的公共交通、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藏着一座城市对“人的需求”的精准回应。他非常享受购物的过程:“我们在巴黎还在用现金、信用卡付款时,上海只要一个手机,‘滴’一声就能完成支付。”曹铭南还提到,这里的人们总是笑呵呵的,随时乐于向别人提供帮助,这更让他确认上海是座充满温情与善意的城市。
部分营员合影。主办方供图
期待和上海下一次的相遇
“这次的收获非常大,行程里没有一样让我失望。”邓梓琪说很期待再来上海,下一次要好好体验一下这里的地铁,感受这座城市交通网络的便捷与高效。
启程前往下一站,营员们的行李箱里塞进了各种纪念品,心中装满了对这片土地从陌生到熟悉的鲜活感悟。车轮启动,窗外的上海渐渐远去,但那些关于上海高度、温度与速度的记忆,已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或许下一次重逢时,这座城市又会绽放出新的惊喜,而他们与上海的故事,才刚刚写下序章。
新民晚报记者 梅璎迪 实习生 许淑妍 陆忆凡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梅璎迪,实习生,许淑妍,陆忆凡
发布于:上海市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