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每一次横断山脉的旅行总会带给我震撼。这个夏天的腾冲之行,果然也没让我失望。
腾冲位于横断山脉南段、高黎贡山西麓,也可以说是横断山区的西南边缘。从昆明陆路去腾冲,高铁只能到达保山,需要再从保山驱车走一段高速才能抵达腾冲。本来以为后面的路程会比较艰辛,但实际却让我收获了另一份惊喜。
汽车从保山城区出发,很快扎进高黎贡山的怀抱。如同钻进了一条巨大的绿色通道之中,车窗外层峦叠嶂,浓密的云雾漫涌,缠绕着峻拔的山脊,更添几分神秘。车子时不时地驶进隧道,一钻进山体的内部,感觉即刻被沉重的气氛所包裹,唯有车前灯在隧道壁上划出两道锐利的光柱。车辆奔行在或长或短的隧道里,撞开沉重的气氛,再遇一道亮光,便又重见天日了。隧道内的凉意与隧道外阳光的灼热在瞬间交替,我的躯体与心灵竟也随着这光影、冷暖的变幻发生微妙的起伏和切换。
车子驶出隧道群,眼前赫然展现一片开阔的山谷,这便是潞江坝了。这里是干热河谷的腹地,与山上的清凉截然不同,微热的风仿佛蒸腾之气扑面而来。河谷两侧,层层叠叠的咖啡树园铺展着翡翠色的波浪。这个季节,正是芒果成熟的时候。公路旁边山谷间的芒果树上挂着琥珀色的累累果实,被压弯了的树枝活脱脱地像正在俯身给孩子哺乳的母亲。这干热河谷的小气候,竟能在这巍巍群山中辟出一方丰饶异域,以炽热孕育着甘美,若非亲眼所见,这种大自然的神奇真的有些难以置信。
图片
汽车继续在盘山公路上攀升,山势更加陡峭。公路如银链盘绕于山体之上,时而贴紧峭壁,时而凌空飞跨深谷。前方云气渐浓,山色由浓绿渐转为青灰,再被飘动的云絮所覆盖。行至高处,车辆竟被浩荡云海“托”起,仿佛悬浮于半空。那些巍峨山岭的轮廓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如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又似蓬莱仙境般缥缈。山势此起彼伏,如巨龙在云雾中浮沉,穿行其中,恍惚自己正在腾云驾雾巡游于天界的边缘。
回望来路,人类以蜿蜒的公路和坚硬的隧道,在磅礴山峦间刻下自己的印痕;然而高黎贡山却以无边的云雾、深谷与林莽,轻易地包裹了这条银链。原来我们所谓的征服,不过是以谦卑的姿态,在自然的怀抱中描摹出的一道浅痕罢了。
大约经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眼前展现了龙江特大桥的身姿。这座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海拔高度亚洲第一,曾经号称峡谷跨径世界第一,横跨龙川江河谷,宛如昂首云天的巨龙,飞越陡崖峭壁,巍峨的雄姿在这山水之间显得尤为壮美!司机告诉我,过了这座桥,就势腾冲地界,用不了半个小时便可到达腾冲市区。这么短的时间就走完保山到腾冲的路程了?此时的我却还意犹未尽。
图片
进入腾冲市区,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身段”,努力搜寻她身上种种传奇。我的眼里,腾冲如一枚被岁月悄然遗落山坳的印玺,稳稳镇住这“极边第一城”。古人视其为甩在“天界”之外的孤岛,我却觉得它像一块被时光反复打磨的翡翠,温润中透着凛冽。
腾冲城区西南四公里处,和顺古镇安然卧于山间。明朝洪武年间,中原将士的铁甲铿锵踏碎了边陲的寂静,屯垦戍边者的汗水浇灌出这片异乡家园。六百余年风雨侵蚀,石阶边沿已被脚步磨得温润如玉,仿佛那些离乡背井的沧桑都化作了石纹里的包浆。对外开放和汉文化的融入,让和顺无论在文化、民俗、建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带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特点。前总理朱镕基在双虹桥间的照壁上题写的“和顺和谐”四字,墨痕如新,倒映在桥下流水里,字字珠玑——这岂止是题词,分明是古镇魂魄的凝练。
图片
行走在和顺古镇火山石铺就的街巷,仿佛翻阅一部凝固的建筑史书。大理白族的飞檐翘角依然灵动如振翅之鸟,却又悄然承托起徽派马头墙的素雅风骨;雕花门楣下,几扇西式的百叶窗疏朗地切割着高原的阳光;而廊柱上流畅的卷草纹,分明又沾染了东南亚雨林的气息。异乡人共建的市镇,在布局之初便深谙和谐之道,房屋彼此谦让,街道蜿蜒如溪,没有一座建筑企图僭越整体韵律的和谐。这方寸之间的智慧,竟在无意间构建了超越地域的栖居美学。
图片
图片
“穷走夷方急走厂”,这句百余年前的民谣似有千钧,道尽了和顺人骨子里的韧性与决绝。当生计压弯了脊梁,男人们便义无反顾地踏上“走夷方”的险途,沿着古老的西南丝路深入烟瘴之地,翡翠的光芒与远行的血泪一同在异域闪烁。财富随马帮铃声叮当归来,却未沉溺于世俗炫耀。衣锦还乡者,将银子熔铸成另一种不朽——他们修祠堂以敬祖先,更于1928年捐建了和顺图书馆,这是中国乡村土地上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图书馆。青砖黛瓦间,书籍的微光穿透了边陲的蒙昧,商人的财富在此刻升华为文明的薪火。
图片
我久久伫立于和顺图书馆的庭院。阳光穿过百年古树,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光影。馆内静谧如深海,唯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目光扫过那些承载过无数求知目光的书架,它们安静如时间本身。我忽然明白,那些远走夷方的商旅背影,捐建学堂的赤子情怀,乃至危难时刻挺起的脊梁,早已汇成一条无形的河——它以“走夷方”的艰辛为源头,以“蒸秀才帽子”的逆转为激流,最终奔涌成这座图书馆里无声的浩瀚。翡翠的华彩终会随市价浮沉,唯有这弥漫于青砖黛瓦间的书卷气,才真正滋养着边城不朽的灵魂。
位于叠水河畔的国殇墓园,是一处来过就忘不掉的场所。抗日将士的主墓是一座叫作小团坡的山包,从山顶的中心向外周辐射状竖着3346块刻有军衔、姓名的墓碑。眼前这一列列阵容整齐、长着苔藓、略有些斑驳的石碑深深地震撼了我。其实,这座墓中埋葬着9168个人的骨灰,其中有太多的遗体当年火化时因无法确认其姓名只能成为无名烈士。生前他们可都是一个个正当英年的热血儿女啊!山顶竖立的方尖塔形纪念塔,正面镌刻着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题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蓝色大字,如刺向苍天的利剑,威震山河。这是抗日将士的军魂!
图片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迅速封锁了中国沿海,滇缅公路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援华物资通道。1942年日军占领滇西后切断了这条路线,迫使中美开辟艰险的“驼峰航线”,但运力有限且代价高昂。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发起腾冲反攻战。远征军历时127天,伤亡18766人, 美国盟军阵亡官兵19人,经历大小战斗千余次,歼灭日军7757人,终于收复腾冲,重新打通滇缅公路,而且使腾冲成为滇西最早光复的县城。据称,战争结束,腾冲这座曾被称为"琥珀牌坊玉石桥"的翡翠城,无一片完整的瓦片。抗战期间,腾冲的士绅、商人和普通百姓也深度参与其中。此刻,商人变身为物资运输者,马帮古道成为军需通道。四万六千多名百姓自发组织运输队,用六天时间从保山运来六十万斤军粮。和顺图书馆用从商人尹大典赠送的收音机里搜集来的新闻,编成《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为军民提供军事、政治消息,使边陲小城比昆明更早知道天下大事。这是商业精神对文明的终极反哺。
为祭悼国军阵亡将士,在国民党元老、当时的云贵监察使李根源的倡议下,兴建了这座陵园。小团山主墓前面的忠烈祠里有一幅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所题的挽联,上联“绝域远征歼狂寇克坚城是薄伐首功攘夷奇绩”下联“丰碑屹立妥英灵藏碧血留千秋忠义百翼馨香”。“绝域远征歼狂寇”,这是何等的让人热血澎湃的气概!
图片
腾冲是“腾冲-瑷珲”这条神奇的人口地理分界线的西南端点。1935年,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地理学报》第二卷第二期发表文章写道:“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分,则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这条线被称为胡焕庸线。文章发表近一百年来,尽管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变,但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分布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如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两边的人口分布比例变化仅0.5个百分点。这条线还与气象、地貌、文化及民族分布等界线高度重合,被称为“中国百年地理大发现”之一。
在腾冲新老城区的交接处,腾冲市政府专门为这条分界线建立了主题公园。公园的前面部分树着胡焕庸先生的铜像,其身后是主题轴线景观区,设置了模拟步道,游客可以沿“胡焕庸线”漫步,穿越途径的27个城市,中间的主题雕塑墙上形象地表示出这条神奇的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的悬殊。胡焕庸线也提高了腾冲的知名度,至少我的同龄人中很多是因为这条地理分界线才第一次听说腾冲这个地方的。公园融合普及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纪念学者的卓越贡献和观光功能于一体。腾冲市政府的这一举措,不仅形象地推广普及了这一重要的地理知识,也体现了对知识敬畏和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图片
图片
在腾冲,除了国殇墓园、和顺图书馆、抗战纪念馆、腾冲-瑷珲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还有如腾冲市博物馆、高黎贡山博物馆、滇西抗战纪念碑林、李根源故居、艾思奇纪念馆等等众多的纪念、展览建筑和设施。这让我联想起曾经到过的华盛顿的国家广场。华盛顿国家广场的南北两侧,布满了美国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大大小小十余家博物馆,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与国会大厦位于广场的中轴线上,与白宫遥相呼应。广场里面,还有杰斐逊纪念堂,以及越战纪念墙、韩战纪念碑、琼斯纪念碑、马丁路德金纪念雕像等,有的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国家经历的曲折,有是为了让人们铭记某些先驱人物凭借其英勇、智慧和献身精神为美国立下的不朽奇功,有的则只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人人生而平等”这样的“常识”。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在我看来,这种纪念建筑和展览设施都是一个国家或者族群无声的宣言。
在腾冲,遇到的人都彬彬有礼,热情好客。无论是司机、民宿的从业者还是其他人员,介绍起腾冲的地理、气候、历史和自然资源,不但热情,还头头是道,仿佛都是地理学家兼历史学家。提起抗战、驼峰航线,提起曾经的丝绸古道、走夷方带来的繁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因为这块高黎贡山脚下的土地有太多地质地理奇观,这个中心与边缘融合、一百多年前就热衷中西交流的族群创造了太多的传奇。他们有值得骄傲的过去,更有再续辉煌的愿景。
图片
崇祯十二年,徐霞客走进腾冲,在腾冲境内停留39天,被这里的美丽和繁华所震撼,称赞腾冲为“极边第一城”。 可惜我的这次腾冲之行时间太短,还有太多太多的地方足迹未到,太多太多的事物未能细细品味。腾冲,绝对是我还想再来的地方!
归途上,高黎贡山的云雾又在车窗外升腾弥漫。极边之地的风拂过面颊,仿佛带着图书馆旧书页特有的淡淡墨香。那片土地的气息——石阶上的历史包浆、图书馆里的静谧书香、商道马帮的悠远回响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气息,是穿越时空的印记,无声诉说着:纵然地远天偏,人类对知识的敬重、对家园的守护、对尊严的坚持,足以让任何“极边”之地,成为精神版图上不容忽视的坐标。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