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路线并非简单地直奔陕北,而是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边走边看,边打边选。红军起初有多个选择目标,湘西的贺龙,川西的广阔草原,甚至川陕地区的红军旧部,都显得比陕北更具吸引力。陕北那个“地瘠民贫”的地方,似乎远远不在考虑之内。
然而,到了1935年9月,一份在甘肃哈达铺捡到的报纸,成为了红军的方向标。报纸中提到,远在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依然坚守,刘志丹和谢子长已经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根据地,给了红军希望。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迅速改变了红军的决策。此前,红军曾计划穿越湖南,最终到达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但由于湘江战役的惨败,原本数万人的红军只剩下不足三万人。现实的打击和敌军的围追堵截,让红军难以继续向西行进,选择另辟蹊径的想法愈发强烈。
展开剩余79%长征开始的计划并非要直奔陕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计划沿着西进的路线到达湘西,与贺龙会合后再建立新的根据地。但湘江战役后,五万红军遭到重创,敌人死死追堵,让红军面临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困境。红军一路西行,山川险恶,草地和雪山的艰苦环境,加之敌人围剿,让他们几乎无路可走。更为艰难的是,在四川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未能会合后,红军被迫寻求新的突破口。
正是在此时,来自陕北的消息为红军带来了最后一线生机。1935年9月18日,红军在哈达铺获得情报:陕北的红军仍在坚守,而且地势较为封闭,容易防守,民众支持红军的革命事业。这一消息让红军高层做出了一个痛下决心的决定——北上陕北。相比于其他选择,陕北地处边陲,军阀割据,既没有强大的敌军驻守,也能为红军提供更多战略选择。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的红军会师,历时368天的长征宣告胜利。长征的终点并不在地图上最耀眼的地方,而是在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角落。看似偏门的选择,实际上是红军在绝境中重新找到的出路,证明了陕北对红军而言的战略意义。
起初,陕北并未被列为红军的首选目的地。红军在长征初期,曾计划过多个可能的落脚点:湘西、川黔交界、遵义、泸州以北的川南以及草地以西的川西藏区。这些地方理论上都能成为红军的避风港。1935年1月,红军进入贵州遵义,并且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毛泽东确立了领导核心,红军打破了敌人的四道防线,暂时脱离了敌军的包围。然而,这一突破并没有为红军带来持久的安全。国民党调集大军围剿,红军再次陷入困境,不得不转战川西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但由于战略分歧和地形限制,北上之路也同样受阻。
面对不断变化的局势,陕北逐渐显得更加适合。首先,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早已在陕北活动,建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其次,陕北的地形封闭,广袤的黄土高原和沟壑纵横,给红军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敌军难以追踪。再者,当地的民众已经开始认同红军,认为他们才是“分田分地”的执行者,而非外来的入侵者。这种民心的支持,为红军在困境中找到了一片稳固的根基。
加之,陕北并不是一个军事重镇,国民党对该地区的控制力薄弱。这里没有强大的敌军驻扎,也没有特务的威胁,成为了红军最理想的落脚点。红军能在这里生存,并逐步发展壮大。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组织群众,逐步形成了强大的根据地。
陕北的地理位置也极为重要。它处在华北和西北之间,正好卡住了日军进攻的要道。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陕北成为了抗日的前沿阵地,对抗敌军的进攻,成为了中共中央的战略防线。
对于外界的质疑,毛泽东曾说:“陕北是我们落脚的地方,也是我们出发的地方”。长征的艰辛旅程,最终把红军带到了这个看似不重要却极具战略意义的地方。陕北为红军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历时二万五千里,每一步的选择都充满了艰难,但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给予了红军重新起航的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