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不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持续获得更多相关内容,同时也能方便与他人分享和讨论。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江雨潼
编辑|t
如果您曾观看过经典的电视剧《亮剑》,想必一定记得那段李云龙指挥部队用意大利炮轰击平安县城的情节。这一幕展示了当时军队物资的严重匮乏——枪炮弹药甚至是依靠“捡”来填补缺口。然而,这种困境多出现在八路军一方,而国民政府军的物资相对较为充足。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便是关于国军在战场上使用大炮炮轰日军精锐部队,却最终不幸丢失了重要山炮的事件。那时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何在这场战斗中,8门山炮最终落入了敌人之手?
展开剩余82%故事得从1939年的寒冬说起。那时的日军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长沙、南宁等多个重要地区,展现出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南下攻势。因此,国民党军方迅速制定了一个战略目标:全力牵制日军,尤其是阻止其精锐部队继续向南推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冬季攻势”。
经过深入的讨论与规划后,国民政府军委会决定派遣傅作义率领的部队,针对乌拉山地区的日军展开牵制性的打击。然而,傅作义这一位曾因百灵庙大捷而名扬全军的将领,却并不认同最初的作战计划。傅作义认为,原定的牵制计划不足以有效打击日军,他心中的目标是将精锐的日军部队击退,因此他决定将攻击目标定为包头——这个位置战略性极其重要,而且驻扎着大量日军的精锐部队。
众所周知,精锐部队并非易于攻克的目标,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傅作义所带领的部队与日军相比,兵力与装备明显处于劣势。驻守华北的日军主要由第二十六师团组成,该师团的兵力多达1.8万人,且配备有山炮、重机枪和野炮等先进装备,而傅作义所指挥的第三十五军,尽管兵力达到三万左右,但其中许多士兵并未完全接受训练,且武器装备也远逊色于日军的高端武器。
许多人可能会质疑:既然第三十五军有兵力优势,为什么依旧处于下风?这实际上是因为,尽管兵力上似乎占优,但实际情况远比表面复杂。许多部队的装备老旧且缺乏有效的战斗协同,导致整体作战效能并不突出。
在提出这一新的战略计划后,傅作义遭到了第八战区司令朱绍良的强烈反对。然而,傅作义并未因此放弃,他坚持自己判断的正确性,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并最终成功说服了上级。计划中提到:“若能奇袭成功,其胜算极大。乌拉山一带一直是我方游击队活动的区域,夺取包头后,不仅可以牵制日军,还能打破敌人不可攻克据点的心理,增强国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引自相关资料)
经过一番努力,傅作义最终成功发动了“奇袭包头”的行动。战斗前,傅作义巧妙地利用元旦的节日氛围迷惑了敌人,并下令第三十五军的主力——新三十一师,对包头展开攻击。初期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协同作战的警备旅经验不足,导致日军成功占领了碉堡,并展开了反击。在此情况下,傅作义果断决定改变战术,指挥部队实施“守城打援”的战斗策略。
在随后的战斗中,新三十一师的炮兵营表现出色,成功地使用山炮和战防炮进行猛烈炮击,尤其是针对日军增援部队展开了“狂轰滥炸”。这些增援部队中有一支经过摩托化改装的精锐骑兵部队,而面对这种机动性强、战斗力强的部队,步兵显然处于劣势,因此炮兵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力量。最终,炮兵营发射了超过700发炮弹,成功迫使日军撤退。
然而,战争的进程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傅作义带领部队重创了日军精锐,但包头的占领并未能持续下去,最终部队不得不撤离。此外,国军付出了远超日军的巨大代价,不仅战士的伤亡惨重,还丢失了大量重要武器装备,最令人痛心的是,那8门曾在战斗中大显身手的山炮。
根据不完全统计,第三十五军损失了大量武器,包括740支步枪、45挺重机枪、101支冲锋枪以及8门山炮等。许多人对此感到惋惜,因为在当时,国军和日军的装备差距本就不小,而失去这些重要的山炮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尽管如此,傅作义和他的部队依然保全了大部分兵力,迅速撤退,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正如俗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尽管失去了武器,但保留了兵力,未来仍有重新夺回装备的机会。
战斗的最后,蒋介石对这次“奇袭包头”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包头之战最终未能完全实现预定目标,但第三十五军能够攻克包头并成功守城数日,充分展示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与士气。此外,蒋介石还指出,包头之战暴露了绥西部队在战术配合上的问题,这也为今后的战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这场战斗,不仅锤炼了部队的作战能力,还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信心,这也是包头之战所带来的深远战略意义。
发布于:天津市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